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章 台地 十一(2/3)


“蔡副专员是怎么想的?在这种深入台地内陆的地方,居然也设立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村子。要知道,这一片的印第安人还没被清理光呢,而且,就算清理光了,他们也随时可以跑回来啊,他们可是有马的!”当着心腹属下的面,郭汉东上尉也忍不住非议起了上司的不是,觉得这样搞完全是胡来。

紧跟在他身边的裴大德少尉闻言立刻从牛皮挎包里抽出了一份手绘地图,就着天边微弱的光线仔细看了起来,良久后才抬头说道:“附近已经没有印第安人部落了,除了流窜过来的以外。这些村落的设立,嗨,还不是为了捕牛方便!长官,你看,每个村都有牲畜栏,里面存着数量庞大的驯化野牛。而且这些村落的经济还很畸形,我听说宣武县、大梁县那边,有的设立了四年的村庄还没种小麦,乡村经济除了果园外,就只有苜蓿田了,很显然都是用来养牛的。野牛经济啊,真是没法评价了,谁让这挣钱呢!”

宣武县、大梁县都是去年年底设立的,分别是全国第56个和57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宣武县下辖宣武镇、顺昌乡、谯城乡、睢阳乡四个乡镇,共9400余人口;大梁县下辖大梁镇、逢泽乡、长垣乡、雍丘乡四个乡镇,共8100余人口。可以看得出来,北巴塔哥尼亚地区在这两个县上面,确实是下了本钱的,至少最近几年大部分的移民配额都安置到了这里,发展这两个县份的决心非常坚决。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盖因芦荡河、宝兴河两岸本就是巴塔哥尼亚地区农业条件较为突出的地方,气温适宜,降水不多不少,河谷冲积土壤也很肥沃,因此适宜安置大量移民进行农业垦殖——当然目前这两个县很多农民种苜蓿养牛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是走了歪路——后世阿根廷人在19世纪下班叶发动的所谓“征服沙漠”行动中,当战争部长罗卡将军率领六千名士兵将这片土地从印第安人手里夺来后,这里一度成了阿根廷的谷仓,因为这片位于两河之间的土地特别适合种植小麦,大量来自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威尔士的移民涌来此地,开垦荒地、种植谷物、捕捉野牛,很快便依靠土地发家致富了起来,然后进一步促使了殖民者征服巴塔哥尼亚的进程。

如今时光回到200年前,来自东岸的殖民者们居然与后世阿根廷人不谋而合,同样选择了大力发展芦荡河、宝兴河之间的“小麦区”,只不过东岸人似乎由于经济的相对发达,更加注重野牛这种能够在短期内给他们带来更大利益的东西罢了,而不是闷头垦荒种小麦。以至于这片后世著名的小麦产区的居民们,不得不从南鸭子湖流域每年进口大量谷物以维持生活,也是奇葩一朵。

村子里民兵对陆军军人的到来非常高兴,他们拿出了食物——虽然很粗陋,但足够充足——和酒款待为他们保驾护航的军人,然后将村部的空房、仓库都让了出来,以便军人们有地方可以住宿,郭汉东等人对此表示感谢。

一夜无话,第二天上午,河边有水手过来知会,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搁浅的挖泥船已经成功脱离了险境,可以继续工作了。郭汉东思索了下后,决定让那艘搭载他们而来的小火轮先朝长芦乡码头而去,而他们则沿陆路行进而去,顺便侦查一下附近的情况,因为昨晚宿营时村里的拓荒者们报告,附近曾经出现过一次印第安人的马队,规模不大,二十余骑的样子,但已经很值得警惕了。

上午九点钟,这支来自第八混成营的数十名官兵,就在郭汉东、裴大德二人的率领下,扛着步枪,沿着芦荡河一路上行,朝长芦乡的方向行去。

今天是个大热天,辽阔台地的天空中一丝云彩也无,让人好不爽利。不过好在这个年代的阿根廷上空还没有那个可怕的臭氧层空洞,因此阳光还能忍受,大家身上背着解渴的马黛茶,饭盒内装着几块松软的油饼,走在水草丰美的大河边,倒也还算惬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