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四十九章、粒粒皆辛苦(2/2)

她还真的没有见过人工脱粒,以前跟着外婆生活的时候,凡事到晚稻成熟时期,都是请十几个工人直接收割然后再用机器脱粒。现在这里没有机器,她还真的好奇是怎么脱粒的。

见她感兴趣,林成安情不自禁的笑了笑,然后指着晒谷场的边缘上的几个石碾子,“用这个,用牛拉动它脱粒。”

赵品茗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但是还是不能理解。

林成安只要用通俗易懂的话给她解释了一遍。

原来这种石碾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是林家村的老一辈特意利用大块的坚硬石头凿成中间大,两头略小的类似圆柱体的形状,再在两边凿一个三厘米左右宽的正方形,专门用来固定拉动石碾的木具,然后再用麻绳绑到牛架子上,套在牛身上,这样拉动石碾工作。

因为刚割回来的稻谷还很湿,所以利用石碾在上面滚上两三遍就可以成功脱粒,而且脱得很干净也不会压坏稻谷。

但是这种办法也有缺点,那就是干瘪的稻谷也会脱落下来,这样会给后期晒稻谷增加工作量。因为这干瘪的稻谷里面根本就没有米粒,就是一个空壳。

所以等稻谷晒干后还要重新用竹匾筛一遍,把干瘪的稻子给筛掉。

这里捣米还是很原始的方式,就直接用石臼。

这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石臼,就是在家里专门开凿一个小洞,把石头凿的石臼放进里面,上面是一个可移动的“”子形的木头制作成木蹬,利用杠杠原理来实现米糠分离。

这个省事又省力,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赵品茗回了家还特意缠着林成安在自己面前演示了一遍怎么操作,觉得这和外婆家专门用来锤年糕或者是其它东西的石臼差不多,只是前者是固定在地面上的,比较灵活,还省力。后者就是全靠双手灵活操作。

这个时候,赵品茗就无比的想念现代的脱谷机器了。不过她没有那个本事研发出来,所以只能是老老实实的采用纯手工的方法脱壳了。

所以这古代大米贵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亩产量不高,还有脱壳效率也不行,这一碗米背后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工费多少精力时间才能弄出来。

s:书友们,我是探石,推荐一款免费小说,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